2025年4月18日,bwin必赢博雅讲堂迎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。学校党委宣传部与bwin必赢共同邀请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傅希如,以不近梨园,怎知“京”彩如许为题,为师生们开启了一场京剧艺术的深度巡礼。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祝玥、党委宣传部挂职副部长蒋明明出席。会议由bwin必赢副书记赵梦影主持。
傅希如以“京剧为何叫京剧”的历史之问切入,带领观众回溯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徽班进京的文化基因。通过《申报》1876年首载“京剧”称谓的实证,揭示这一艺术形式的命名密码。在语言美学层面,他现场对比普通话与京剧韵白的差异,以辛弃疾《破阵子》为例,演示“湖广音”的四声规律与“中州韵”的尖团字运用,精准诠释“宁团勿尖”的音韵美学。
傅老师系统梳理了老生三鼎甲到四大须生的艺术流变。他说,这些在戏台上唱念做打的身影,背后都系着同一根红线——“通天教主”王瑶卿。他的四位徒弟就是后来的四大名旦:梅兰芳的水袖能揽月,尚小云的剑穗可惊风,程砚秋的唱腔似泣泉,荀慧生的眼神藏春山,当傅老师比划手势时,台下的师生们听得入神,仿佛能穿越岁月的沧桑,看见那位宗师在戏台上挥斥方遒的模样。当年梅先生带着《牡丹亭》漂洋过海,水袖一甩,让外国友人知道了什么叫东方风雅。“后来日军侵华,他蓄起胡子不再登台,三尺戏台成了民族气节的瞭望台”。
在互动环节,傅希如通过“虚拟化、程式化、舞蹈化、夸张化”四大表演特性的演示,解构京剧艺术的美学密码。他邀请五位同学上台学习“趟马”程式,从勒缰、跨鞍到扬鞭策马的连贯动作,展现戏曲表演的规范与灵动。
本次博雅讲堂不仅是高校落实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”战略的生动实践,更通过“京剧王子”傅希如的艺术演绎,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。这种“以美育人、以文化人”的实践,正是新时代高等教育“培根铸魂”的生动注脚。